查看原文
其他

西湖区这些国家级“遗产”,你知道几个?

2017-08-27 美丽西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品类繁多,截止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项、省级9项、市级24项、区级41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民俗众多领域。



今天,就让我们先来领略下这四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传统美吧!



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茶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她孕育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间,凝聚了西湖山水之精华和西湖茶人之智慧。西湖龙井茶源于唐,闻于宋,名于明,盛于清,扬于今,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称于世,因而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西湖龙井茶茶区的先民和传承者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逐渐形成了选育良种、勤耕栽培、精细采摘的工艺,特别是在炒制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炒制工艺流程即西湖龙井茶炒制“十大手法”。这一整套种植、采摘、炒制工艺充分展示着茶农的睿智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的中国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产生了对东方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华茶文化。


【小贴士】

  2008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雕版印刷技艺(杭州雕版印刷技艺)


杭州雕版印刷术起于隋末,是我国传统典籍印刷的重要技术,是中国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悠久的历史和独到的技法,在印刷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印刷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杭州雕版印刷的整个过程大体分为选材、雕刻、印刷三个程序,共有浸蒸、取板、刨涂、磨板、描稿、拳刀、崩刀、重刀、铲底、成型、对稿、夹纸、对版、调色、干印、湿印、“刷”、“砑”、“掸”、饾版、拱花二十一种技法,印刷产品历来以“选材精良、刻工精巧、印刷精美”而著称。


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等原因,传统的杭州雕版印刷术如今已经面临危机。近年来,杭州市各级政府对杭州雕版印刷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使这项古老的技艺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保护。


【小贴士】

  2011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浙江是我国古代瓷业的主要发源地和产区之一。特别是越窑,其制瓷历史最早,是首先突破原始瓷器烧造,走向成熟瓷器生产的窑场,它为我国瓷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越窑的主要产地在古越人的居住之地,唐代称之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越窑以生产青瓷而闻名,是中国极具盛名的瓷窑之一,其制瓷技艺、装饰工艺和造型款式,在中国古代均达到了极高水平。尤其专门烧造的宫廷用瓷“秘色瓷”,成为我国古代陶瓷烧造的经典,因此,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现今,越窑青瓷传承人嵇锡贵在传统越窑青瓷基础上,研究传承了釉色和造型装饰工艺,保存刻、划花、褐彩、捏塑等传统手法,发展了青瓷彩绘,使得越窑青瓷进一步得到发展,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小贴士】

  2011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日,由嵇锡贵大师制作的2016G20杭州峰会国宴瓷“繁华盛世”、“国色天香”均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展出,国博收藏编号为839号。





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端午节(蒋村龙舟胜会)


蒋村龙舟胜会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街道居民在端午日自发组织赛龙舟的一种民俗活动。自明代开始至今数百年间,蒋村端午划龙舟的习俗从没间断过。

蒋村龙舟竞渡的起源,和水患有关。每年的农历四月廿四开始,至五月十三小端午止,乡民们自发在村里请龙王,供龙王,谢龙王,吃龙舟酒,求龙王不再发大水。每年端午节这天都有一二百条龙舟汇聚在西溪湿地深潭口洋“胜漾”。“胜漾”有规定的路线,每条来的龙舟要先划遍深潭口洋的四周,最后到深潭口洋中间原地做360度旋转(俗称载泥坝)。龙舟胜会结束后,村民们以村为单位聚在一起吃龙舟酒。


蒋村当地有“端午大如年”、“划龙舟体强庆丰年,观龙舟吉利保平安”的说法。这样一种求和谐,共欢乐,集人力,聚人心的传统民俗活动,生生不息,每年举行,且一年更胜一年。


【小贴士】

  2011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来源 | 区文广新局

编辑 | 鲁俐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